青平:师资跨学段调配需防“应急”跑偏成“盲动”

小编

  

青平:师资跨学段调配需防“应急”跑偏成“盲动”

  8月以来,山东临沂市百余名中小学教师在新学期被调往高中任教的消息引发热议。这场跨学段师资调整,初衷是应对生源波动的应急举措,却在执行中暴露出“重人员调配、轻专业适配、轻教师意愿”的倾向,师资调配沦为简单的“人员搬运”,逐步滑向“盲动”的误区。倘若违背教育规律的调配成为常态,再好的政策初衷也会跑偏,为教育质量埋下隐患。

  其实早在2022年,中央编办对跨学段调配就有过强调——支持中小学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推动教职工编制和人员的合理流动。“合理流动”四个字虽然听上去简单,却为这场改革划了红线: 不是所有人员调配都叫改革,唯有科学规划、合理调动,才能称得上符合政策导向的实践。

  首先,从政策执行情况来看,“临时抱佛脚”的突击模式导致了大众不满。从人口变化来说,各年级学生数量规模并非骤然变动,而是一个渐进过程。但显然,当地对应的师资力量以往并没有做好科学调配的举措。到了紧急关头,突然宣布调配“临时抱佛脚”。

  其次,从专业评估来看,整体教学质量恐受影响。临沂本次调动仅以“拥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和“35岁以下”为筛选标准,却忽视了教师本人的专业背景,导致非数学专业的初中教师被要求讲解高中数学推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需应对高中英语语法。据南方周末反映,这种“张冠李戴”式的专业错配已引发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担忧,部分家庭甚至萌生转学意向。

  此外,从教师权益的保障来看,教师群体积极性恐受打击。据报道,许多教师正在发愁调动后的工资调整、职称认定等问题。要想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就一定要保障好基础待遇。如果临沂本地的跨学段调配不能同步完善工资调整、职称认定等配套措施,肯定会遭到强烈反对,这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预期,也为教学心态埋下隐患。

  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师资调配挑战,确实需要应急举措,但应急不等于盲动。从中央政策到地方实践,核心应是“优化资源”,而非“简单搬运”。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不少地区已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杭州富阳采取“慢火炖”模式,用3-5年系统培训让教师自然过渡,像熬一锅老火汤,把应急需求转化为能力储备;厦门同安每年固定时间举办跨学段遴选,避免“赶鸭子上架”,亦方便教师从容选择;湖北鄂州早在三年前就提早规划,针对生源变化趋势,实施“小学减编、初中增编”的结构性调整。这些实践表明,跨学段调配绝非人力资源上的数字游戏,通过简单的删删减减就能成功。 只有将应急需求转化为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前完善后勤保障和权益衔接,才能避免调配沦为“盲动式改革” ,真正守住教育质量的底线。

  育人需要漫长的周期,师资调配更需兼顾当下与长远。若为了短期应对而忽视学段差异、专业门槛和教师权益,看似解决了当下的师资富余问题,实则可能牺牲教育质量的长远根基。毕竟,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学生需要的都是专业适配、用心投入的教育,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该在“应急”的名义下被妥协。